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浙江省交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0 23:55:18  浏览:841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交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交通厅


关于印发《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的通知

浙交〔2007〕171号


各市交通局(委)、义乌市交通局:
为贯彻交通部《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交公路发〔2006〕294号)、《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交公路发〔2006〕719号)等文件精神,完善我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体系,在征求各地意见基础上,厅对原信用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实施中如遇问题,请及时与省运管局联系。联系人:单伟斌,联系电话:0571-85260145,传真:0571-85260144。
附件:1、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
2、关于印发《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交通厅
二○○七年七月五日 

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加快道路运输市场信用建设,引导道路运输企业诚实守信、规范服务,创造良好的运输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和交通部《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是指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下简称运管机构)对道路运输企业在一个阶段的经营行为、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规费缴纳、管理水平等情况的综合评价。
本办法所称的道路运输企业,包括客运企业(含班车客运、出租车客运、旅游客运和包车客运企业)、货运企业(含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机动车维修质量检验机构、客货站(场)服务企业、机动车维修企业、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等。
第三条 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道路运输企业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加强管理,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运输服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运管机构应当鼓励和支持信用良好的企业发展。
第五条 省交通厅主管全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工作。
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工作。
省运管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工作;市、县级运管机构按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信用等级
第六条 道路运输企业信用等级按信用得分高低分为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分别用AAA级、AA级、A级和B级表示。
第七条 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分为经营信用、市场信用、服务信用、完费信用、信用表彰等五个项目。
第八条 考核采取积分方法,标准分为1000分,加分为100分,信用总得分最高为1100分(具体分值标准见附件5)。
除了信用表彰一项可视情加分外,其他考核项目均视情扣分。
第九条 道路运输企业信用等级,由运管机构按照下列标准进行评定: 
信用得分满600分的道路运输企业,其信用等级根据得分高低按比例确定:AAA级企业原则上按同类建档道路运输企业的30%确定具体名额;AA级企业原则上按同类建档道路运输企业的50%确定具体名额;剩下的为A级企业。
考核期间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信用等级为B级:
(一)信用得分不足600分的;
(二)客、货运企业和客运出租车企业发生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特大道路交通责任事故的,维修企业、驾培机构发生一次死亡1人及以上安全生产(教学)责任事故的;
(三)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的;
(四)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服务质量事故的;
(五)拒不提供运管机构所需的考核材料的;
(六)在信用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隐瞒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的;
(七)未按要求建立信用档案,或在信用考核过程中不配合,导致信用考核工作无法进行的;
(八)因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受到省交通厅或省运管局通报批评一次及以上的,或受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运管机构通报批评二次及以上的,或受到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运管机构通报批评三次及以上的。
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是指由于企业原因,造成所承运的货物泄露、丢失、燃烧、爆炸等,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国家和社会公众财产重大损失的运输责任事故。
特大恶性服务质量事件是指由于企业原因,对旅客或货主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或在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而受到省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或运管机构通报批评的服务质量事件。

第三章 考核的实施
第十条 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各级运管机构的稽查部门负责,会同客运、货运、汽车维修、驾驶员培训等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考核、检查工作。
第十一条 各地运管机构负责建立道路运输企业信用档案。信用档案包括建档道路运输企业的基本情况(见附件1)和信用记录(见附件2)以及和企业经营状况有关的奖惩记录、监督检查记录、举报投诉记录、事故记录等。道路运输企业的基本情况由运管机构掌握,不向社会公开。
第十二条 建档道路运输企业实行代码制,由各市级运管机构按编码规则(见附件4)进行编码后报省运管局确认。
第十三条 信用考核所需的材料由负责考核的运管机构收集,但下列材料由各建档企业提供,考核机构核实: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企业经营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股份制企业的企业章程、股权比例证明、验资报告,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事故记录,企业服务承诺制度,职工名册及社保号,驾驶员名册,技术职称复印件,车辆台帐(包括车辆营运证复印件),教练车台帐,收费标准,信用表彰所需的材料,考核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章行为被行政处罚的,建档机构应当及时收存。外省运管机构将我省道路运输企业在外省违法违章事实和处理结果抄告我省运管机构的,应当记入该企业信用档案。
第十四条 各建档企业每季应将考核所需的材料如实报送所在地运管机构,不得弄虚作假。
各建档企业在第一次报送有关材料后,以后只需报送已经发生变更的相关材料,而未发生变更的材料不用重复报送,但应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五条 信用考核每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考核周期。
信用档案由稽查部门负责记录和管理,每季进行一次信用考核数据录入,每年进行一次汇总,得出考核结果。
各市运管机构应在次年1月15日前将考核结果通过信用考核系统报送省运管局,由省运管局进行审核后公示或公布。
第十六条 道路运输企业的信用考核由各级运管机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得分排名(见附件3),并根据公布权限向社会公开,以发挥公示、提示、警示作用。
考核结果的公布权限:一百辆(含一百辆)以上客运车辆或三级以上的客运企业(不含出租车和城市公交车)、五十辆(含五十辆)以上货运车辆或三级以上的货运企业的信用考核结果,经省运管局核实后,由省运管局评出信用等级并公布;其它企业的信用考核结果经企业所在市运管机构核实后,由所在市运管机构评出信用等级并发文公布。
市级运管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按照附件5-4中第二、三项指标综合得分高低依次排序,建立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培训质量排行榜。质量排行榜由市级驾培部门会同稽查部门共同实施全市培训机构质量排行榜检查工作。排行榜一年两次,当年七月、次年一月向社会各发布一次,并抄报省运管局。
第十七条 建档企业的年度信用考核结果公布以前应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次年1月份,统一在96520网站上公示,公示期为15天。
第十八条 被公示单位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发现其信用考核结果有误,应在考核结果公示期内,向负责实施信用考核的运管机构提出异议,由该运管机构进行核实,异议不成立的,予以驳回;异议成立的,由该运管机构签署意见后报上级运管机构。上级运管机构经过审查,认为异议不成立的,予以驳回;认为异议成立的,予以更正。
第十九条 建档企业年度信用考核的最终结果,由考核机构在次年2月底前公布在96520网站上。

第四章 奖惩措施
第二十条 信用考核结果,作为道路运输企业审验、确定经营范围、线路招投标、线路审批(审核)、企业资质评定、站级核定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 运管机构在实施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时,在下列情况下,应参考道路运输企业的信用考核结果。
(一)两个以上道路客运企业同时申请同一新增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在都符合许可条件的前提下,许可机关应当将经营权许可给上一年度信用等级高的客运企业。上一年度信用等级相同的,应逐年比较上一年度之前的企业信用等级,择优许可。
(二)采用服务质量招投标的方式来实施新增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许可的,企业的信用等级作为评标时重要的评价内容。
(三)道路客运企业原经营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期限届满,继续申请经营的,其企业信用等级在该班线经营期限内每年都不低于AA级,且其中两年以上达到AAA级的,在符合《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有关规定的情况下,许可机关应当予以许可,并按照有关规定重新办理手续。
(四)道路客运企业原经营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期限届满,企业信用等级达不到本条第三款要求的,许可机关应当收回其10%以上到期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权;如果企业信用等级在班线经营期限内有两年以上为B级或三年以上为A级的,许可机关应当收回其30%以上到期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应收回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不足一条的,收回一条。在经营期限到期的道路客运班线中,如果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特大服务质量事故或长期不规范经营的,必须收回。需要重新分配的,按照《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及本条第一、二款的规定办理。
(五)道路客运企业信用等级为B级的,给予一年时间的整改期,在整改期内,暂停新增线路审批和参加线路招投标,并对已到更新期的车辆自动停班,不予办理车辆更新手续。整改期满,信用等级仍为B级的,其年审不予通过,限期停业整顿,或者相关班车停业整顿,其原有客运班线经营期限届满后,班线经营权由许可机关收回。
第二十二条 道路货运企业(包括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等)信用等级为B级的,给予一年时间的整改期,在整改期内,暂停新增货运业务的核准。整改期满,信用等级仍为B级的,其年审不予通过,限期停业整顿,或者相关车辆停业整顿。
第二十三条 出租车企业信用等级为B级的,给予一年时间的整改期。在整改期内,暂停审批出租车经营权或暂停参加出租车经营权招投标,并对已到更新期的车辆自动停运,不予办理车辆更新手续。整改期满,信用等级仍为B级的,其年审不予通过,限期停业整顿,必要时,许可机关可以责令其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整合或将其出租客运经营权调整到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中,或者相关车辆停业整顿,其原有出租客运经营期限届满后,出租客运经营权由许可机关收回。
第二十四条 运管机构可以根据机动车维修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对企业采取推荐参加政府采购招投标、重大事故车维修、加入全国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等激励措施。
连续三年信用等级为AAA级的机动车维修企业,在许可证件有效期届满时,申请继续经营的,由作出原许可决定的运管机构直接办理换证手续。鼓励信用AAA级的机动车维修企业投资参股(股比超过50%)或以特许经营、品牌连锁等形式扩大维修网点,维修网点可享用原企业的信用等级。
运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机动车维修企业信用的宣传工作,引导托修车辆的单位和个人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的机动车维修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注重服务质量、维护自身信用。机动车维修企业可以使用其信用等级进行新闻宣传或者从事相关的商业活动。
机动车维修企业信用等级为B级的,运管机构给予一年时间的整改期。整改期内,暂停新增业务的核准。整改期满,信用等级仍为B级的,应降低其经营资质等级,并对其原经营范围作相应调整或者责令停业整顿。
第二十五条 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信用等级标注在机动车驾驶培训经营许可证件(副本)的备注栏内。
连续三年信用等级为AAA级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在许可证件有效期届满时,申请继续经营的,可由作出原许可决定的运管机构直接办理换证手续。
信用AAA级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可以品牌经营等形式另行投资开办、兼并或收购其他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新投资开办、兼并或收购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享用原机构的信用等级。
信用等级为B级或培训质量排行连续两次居全市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质量排行榜末两位的,运管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予以通报,并实施重点监管。对于整改不合格的,通报当地公安车管部门,建议暂停受理驾驶证考试申请。
第二十六条 机动车维修质量检验机构、汽车客运站、汽车货运站(场)信用等级为B级的,给予一年时间的整改期。在整改期内,暂停新增业务的核准。整改期满,信用等级仍为B级的,应对其原经营范围作相应调整或者责令停业整顿。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被考核企业或其他单位、个人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向设区的市级运管机构书面申诉或举报。
受理单位对举报投诉必须要有反馈记录,但举报人应如实签署姓名或单位名称,并附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运管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不得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泄漏举报人的姓名及有关情况。
第二十八条 在信用考核工作中,运管机构工作人员严重失职,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交通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省运管局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本办法的附件。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其他信用或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内容与本办法类似的,一律停止执行。

附件:1.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
2.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记录
3.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得分排名一览表
4.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编码规则
5.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标准



















附件1-1
浙江省客运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

企业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注册地址
经营许可证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资质等级 注册资本 万元 经营范围
税务登记证号 经济类型
现有职工 人 高级职称人员(含高级技师) 人 中级职称人员(含技师) 人
初级职称人员(含高、中、初级工) 人 现有职称人员占在职职工的 %
一级客运站 个 二级客运站 个 三级客运站 个
四级客运站 个 营运客车 辆 应缴规费座位数
高级客车 辆 中级客车 辆 驾驶员总数 人
月应缴运管费总额 元 月应缴公建金总额 元
备注
注:1、营运客车不包括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
2、该表应附上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企业职工名单、企业客车营运证复印件、公路规费缴纳凭证复印件。


附件1-2
浙江省客运出租车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

企业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注册地址
经营许可证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注册资本 万元 经营范围
税务登记证号 经济类型
现有职工 人 高级职称人员(含高级技师) 人 中级职称人员(含技师) 人
初级职称人员(含高、中、初级工) 人 现有职称人员占在职职工的 %
驾驶员总数 人 营运车辆 辆 应缴规费座位数 座
月应缴规费总额 元
备注
注:该表应附上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企业职工名单、企业出租车营运证复印件、公路规费缴纳凭证复印件。




附件1-3

浙江省货运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


企业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注册地址
经营许可证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资质等级 注册资本 万元 经营范围
税务登记证号 经济类型
现有职工 人 高级职称人员(含高级技师) 人 中级职称人员(含技师) 人
初级职称人员(含高、中、初级工) 人 现有职称人员占在职职工的 %
一级货运站 个 二级货运站 个 三级货运站 个
四级货运站 个 营运货车 辆 应缴费吨位数 吨
集装箱车 辆 危险品车 辆 普通货车 辆
月应缴公建金总额 元 月应缴运管费总额 元
备注
注:该表应附上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企业职工名单、货运站场核准复印件、企业货车营运证复印件、公路规费缴纳凭证复印件。
附件1-4
浙江省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
企业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注册地址
经营许可证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资质等级 注册资本 万元 经营范围
税务登记证号 经济类型
现有职工 人 高级职称人员(含高级技师) 人 中级职称人员(含技师) 人
初级职称人员(含高、中、初级工) 人 现有职称人员占在职职工的 %
营运车辆 辆 危险货物专用车 辆 应缴费吨位数 吨
仓库面积 平方米 场地面积 平方米
月应缴公建金总额 元 月应缴运管费总额 元
备注
注:该表应附上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企业职工名单、货运站场核准复印件、企业货车及危货营运证复印件、公路规费缴纳凭证复印件、仓库和场地照片。



附件1-5
浙江省机动车维修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
企业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注册地址
经营许可证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资质等级 注册资本 经营范围
税务登记证号 经济类型
现有职工 人 技术人员数 人 从业资格证持证人数 人
高级职称人员(含高级技师) 人 中级职称人员(含技师) 初级职称人员
高级工 人 中级工 人 初级工 人
质量技术负责人 人 质量检验员 人 价格结算员 人
业务接待员 人 安全管理员 人 机修工 人
电器修理工 人 钣金工 人 油漆工 人
生产厂房面积 米2 停车场面积 米2 接待室面积 米2
收费标准 元/工时,浮动幅度 %;材料服务费费率是 %
备注
注:该表应附上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企业职工名单(应注明工种、职称)、各类证书复印件、运管费缴纳凭证复印件、收费标准、厂房、停车场和接待室照片。
附件1-6
浙江省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基本情况登记表
机构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机构名称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注册地址
经营许可证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资质等级 注册资本 万元 流动资金 万元
税务登记证号 经济类型
人员情况(人) 职工总数(人) 管理人员(人)
理论教练员(人) 驾驶操作教练员(人)
教学车辆(辆) 小型汽车(C1、C2) 大型货车(B2) 大型客车(A1)
通用货车半挂车(A2) 城市公交车(A3) 中型客车(B1)
摩托车(D、E、F) 低速汽车(C3、C4) 其他车型
教学设施(M2) 理论教室 教具展示室 办公用房
生活用房 道路交通事故教育展示室
教学场地 场地驾驶教练场 总 面积(m2) 主训练场地
其他场地
小型汽车(C1 、C2)、中型客车(B1)、低速汽车(C3、C4)训练车位数(个)
大型客车(A1)、大型货车(B2)训练车位数(个)
摩托车(D、E、F)训练车位数(个) 其他车型训练车位数(个)
场内道路驾驶教练场 单向行车道宽度(m) 同行行驶车辆密度(辆/千米) 坡道(组)
连续障碍(组) 单边桥(组) 直角转弯(组)
限宽门(组) 百米加减档(组) 训练道路长度(m)
曲线行驶(组) 侧方停车(组) 起伏路(组) 其他
常规教学用具 模拟训练用计算机 车辆整车拆装挂图 汽油车电器设备联接总线路布置图
汽油机工作原理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挂图 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燃料系统及原理
手动变速器及原理 离合器及原理 培训学时计算机学时管理系统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及原理 汽油机点火系统及原理 液压制动主缸解剖模型
车用灭火器 更换车轮用工具 图 书 资 料(册)
备注
注:该表应附上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企业职工名单(应注明工种、职称)、教练证复印件、运管费缴纳凭证复印件、教学设施照片、教学场地照片、常规教学用具照片。




















附件1-7
浙江省客运站基本情况登记表

客运站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站名 地址
负责人姓名 联系电话
车站级别 隶属哪家企业
建筑面积 平方米 发车场地面积 平方米
候车室面积 平方米 现有职工 人
高级职称人员(含高级技师) 人 中级职称人员(含技师) 人
初级职称人员(含高、中、初级工) 人 现有职称人员占在职职工的 %
备注








附件1-8
浙江省货运站基本情况登记表


货运站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站名 地址
负责人姓名 联系电话
车站级别 隶属哪家企业
建筑面积 平方米 仓库面积 平方米
业务洽谈室面积 平方米 现有职工 人
高级职称人员(含高级技师) 人 中级职称人员(含技师) 人
初级职称人员(含高、中、初级工) 人 现有职称人员占在职职工的 %
备注







附件1-9
浙江省机动车维修质量检验机构基本情况登记表


机构代码: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名称 站级
法定代表人 注册地址
联系电话 经营许可证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注册资本 万元
经 营范 围 经济类型
现 有职 工 人 高级职称人员(含高级技师) 人 中级职称人员(含技师) 人
初级职称人员 人 技术负责人 人 质量负责人 人 计算机管理员 人%
检测员 人 引车员 人 设备管理员 人 档案管理员 人
主检测间面 积 米2 停车场面积 米2 接待室面积 米2
二级维护检测收费 元/次 等级评定检测收费 元/次
备注




附件2
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记录
企业名称: 代码: 信用得分: 填写时间:
项目 具体信用行为 其他扣分情况
时间 地点 当事人及车号 扣分或表彰行为 填写单位
经营信用
市场信用
服务信用
完费信用
信用表彰
说明:1、要写出新闻媒体是哪一家单位,曝光何事;2、特大事故要写清车号、伤亡人数、时间;要写清表彰单位;4、其他扣分情况是指投诉率、事故频率等;5、在记录具体扣分行为时要标上序号。
附件3
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得分排名一览表

序号 企业名称 信用得分 经营信用扣 分 市场信用扣 分 服务信用扣 分 完费信用扣 分 信用表彰加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说明:排名是按信用总得分的高低进行,按客运企业、客运出租车企业、货运企业、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维修企业、驾培机构、客运站、货运站、检测站九类分别排名。
附件4
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编码规则

1、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的代码,由2位企业类别代码和2位企业所在地区代码,以及4位运管机构的自编号组成。
2、道路运输企业类别代码是:客运企业为01,客运出租车企业为02,货运企业为03,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为04,维修企业为05,驾培企业为06,客运站为07,货运站为08,检测站为09。
3、地区代码是:杭州市为01,宁波市为02,温州市为03,绍兴市为04,嘉兴市为05,湖州市为06,金华市为07,衢州市为08,丽水市为09,台州市为10,舟山市为11。
4、4位运管机构自编号是从0001一直到9999为止。
5、示例:
如果运管机构把“杭州长运公司”放在客运企业类编码,而且对该企业的自编码定为0001,那么“杭州长运公司”的代码就是01010001。如果运管机构把“杭州长运公司”放在货运企业类编码,而且对该企业的自编码定为0002,那么“杭州长运公司”的代码就是04010002。



附件5-1
浙江省客运企业信用考核标准
企业名称: 代码: 得分:
项目 考评内容 标准分数1000分 序号 扣分标准 得分
(一)经营信用 企业通过虚假的资产置换搞假联合,以提升自己的资质等级。 100分,扣完为止 100 1. 通过虚假的资产置换搞假联合的,发现一起扣50分。
2. 企业车辆不符合许可条件,每辆扣10分.
公司联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3. 没有母、子公司关于母公司收购子公司的股东大会决议的扣10分。
4. 没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母公司股权比例占子公司股权51%以上的证明的扣10分。
5. 没有子公司开户银行出具的母公司出资证明的扣10分。
6. 未出具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验资报告的扣10分。
企业实行公车公营必须真实 7. 普通客运线路假公车公营的,一经查实每起扣20分。
8. 快客班线假公车公营的,一经查实每起扣20分。
9. 高速客运班线假公车公营的,一经查实每起扣20分。
10. 在必须采取公车公营的业务中企业私下以承包的形式给个人经营的,每起扣20分。
11. 在必须采取公车公营的业务中企业私下以租赁的形式给个人经营的,每起扣20分。
禁止挂靠经营,倒卖线路。 12. 车辆的产权不是企业所有的,每辆扣10分。
13. 线路经营权不归企业所有的,每条扣20分。
14. 企业倒卖客运线路经营权的,一经查实每起扣20分。
15. 承包经营者倒卖客运线路经营权的,每起扣20分。
16. 企业司乘人员应享有《劳动法》赋予的一切权利,企业未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的,每人次扣1分。
17. 企业未为职工办理失业保险,每人次扣1分。
18. 企业未为职工办理医疗保险,每人次扣1分。
19. 企业未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每人次扣1分。
20. 企业未为女职工(育龄妇女)办理生育保险每人次扣1分。
21. 单车营运收入不上缴企业且企业不按月发给司乘人员工资的,发现一起扣10分。
22. 企业对车辆负有安全管理责任,对推卸责任的,每辆次扣10分。
企业管理 23. 由于企业管理原因,导致发生违法《信访条例》规定、出现过激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的,每起扣100分;情节不严重,或经批评教育后及时改正的,每次扣50分。
(二)市场信用 企业对市场规则的遵守情况。 400分,扣完为止 130 24. 客运经营者非法转让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的,每次扣50分。
25. 客运经营者非法出租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的,每次扣50分。
26. 超越许可事项,从事客运经营的,每次扣30分。
27. 经营者未按规定对已经核准的车进行维护和检验,导致其与相应许可条件不符的,每辆次扣10分。
28. 经营者使用不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车辆,导致其与相应许可条件不符的,每辆次扣10分。
29. 取得客运经营许可的客运经营者使用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参加客运经营的,每辆次扣20分。
30. 客运经营者未为旅客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的,每次扣10分。
31. 客运经营者未按最低投保限额投保的,每次扣5分。
32. 客运经营者投保的承运人责任险已过期,未继续投保的,每次扣10分。
33. 客运经营者不按照规定携带《道路运输证》的,每辆次扣1分。
34. 客运经营者不按批准的客运站点停靠的,每辆次扣1分。
35. 班线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的客运站点停靠,每辆次扣1分。
36. 班车客运经营者站外揽客,每辆次扣1分。
37. 定线旅游客运经营者站外揽客,每辆次扣1分。
38. 包车客运经营者沿途揽客,每辆次扣1分。
39. 非定线旅游客运经营者沿途揽客,每辆次扣1分。
40. 班线客运经营者不按公布的班次行驶,每辆次扣1分。
41. 客运经营者不按公布的班次行驶的,每辆次扣1分。
42. 客运班车不按规定的班次行驶的,每辆次扣1分。
43. 道路运输经营者未按规定提供旅客车票,每次扣2分。
110 44. 班线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的线路行驶,每辆次扣5分。
45. 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的线路行驶的的,每辆次扣5分。
46. 客运班车不按规定的线路行驶的,每辆次扣5分。
47. 客运经营者强行招揽旅客的,每辆次扣5分。
48. 客运经营者以欺骗、暴力等手段招揽旅客的,每辆次扣5分。
49. 在旅客运输途中擅自变更运输车辆,每辆次扣5分。
50. 客运经营者将旅客移交他人运输的,每辆次扣5分。
51. 在旅客运输途中擅自将旅客移交他人运输的,每辆次扣5分。
52. 聘用无相应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每次扣5分。
53. 未报告原许可机关,擅自终止道路客运经营的,每辆次扣10分。
160 54. 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客运车辆的,每辆次扣5分。
55. 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车辆的,每辆次扣5分。
56. 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检测客运车辆的,每辆次扣5分。
57. 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检测运输车辆,每辆次扣5分。
58. 客运经营者使用擅自改装已取得《道路运输证》的客运车辆的,每辆次扣10分。
59. 客运经营者擅自改装已取得车辆营运证的车辆,每辆次扣10分。
60. 客运经营者擅自改装已取得《道路运输证》的客运车辆的,每辆次扣10分。
61. 未报原许可机关,擅自终止客运经营,每次扣10分。
62. 道路运输经营者未按规定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每次扣10分。
63. 道路运输经营者未按规定期限报告道路运输安全情况,每次扣10分。
64. 拖延不报道路运输安全重大交通事故,每次扣10分。
65. 道路运输经营者拖延不报道路运输安全特大交通事故,每次扣10分。
66. 道路运输经营者谎报道路运输安全重大交通事故,每次扣20分。
67. 道路运输经营者谎报道路运输安全特大交通事故,每次扣20分。
68. 道路运输经营者隐瞒道路运输安全重大交通事故,每次扣20分。
69. 道路运输经营者隐瞒道路运输安全特大交通事故,每次扣20分。
(三)服务信用 110 70. 因违章营运、服务质量差等被投诉并查实的,每起扣10分。
71. 无故未按规定时间运行的,每辆次扣2分。
72. 在站区无故不按规定停靠的,每辆次扣2分。
73. 在站区私自组客的,每起扣2分。
74. 投诉率达到10%的,扣20分;投诉率每升1个百分点,加扣5分。
75. 因服务质量差被县级新闻媒体曝光的,每次扣20分。
76. 因服务质量差被市级新闻媒体曝光的,每次扣20分。
服务质量,媒体曝光,承诺服务,旅客投诉,重特大责任事故,行车事故上升。 400分,扣完为止,如发生一次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的特大责任事故,或者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或者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服务质量事故,或者拒不提供运管机构所需的考核材料,就直接扣完400分。 77. 因服务质量差被省级新闻媒体曝光的,每次扣30分。
78. 因服务质量差被国家级新闻媒体曝光的,每次扣50分。
90 79. 违法违章经营行为季度曝光率超过3%的,每次扣10分。
80. 客运车辆超员,被公安交警部门查获的,每次扣10分。
81. 班车正班率低于99.9%的,扣10分;正班率每低于0.1%,再加扣1分。
82. 正点率低于98%的,扣10分;正点率每低0.1%,再加扣1分。
200 83. 没有建立承诺服务制度的,扣20分。
84. 承诺服务没兑现的,发现一次扣10分。
85. 没有公开承诺服务内容的,发现一次扣10分。
86. 未在客车上公开举报投诉电话96520的,发现一次扣10分。
87. 客运经营者擅自抬价的,发现一次扣10分。
88. 责任事故死亡频率达到0.08的,扣20分;死亡频率每上升0.01的,再扣5分。
89. 行车责任事故频率达到0.2的,扣20分;责任频率每升0.01的,再扣2分。
90. 发生特大责任事故的,每起扣50分。
91. 发生一次死亡5人(含5人)以上的特大责任事故,每次扣200分。
92. 发生行车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每死亡1人扣2分。
93. 超出核定死亡指标的,每超1人扣20分。
(四)完费信用 国家税费缴纳情况 100分,扣完为止 100 94. 报停后偷驶的,每辆次扣10分。
95. 逃缴公建金的,每辆次扣15分。
96. 逃缴运管费的,每辆次扣15分。
97. 拖欠公建金的,每辆扣10分。
98. 拖欠运管费的,每辆次扣10分。
99. 无公建金收据的,每辆次扣10分。
100. 伪造公建金收据的,每辆次扣10分。
101. 涂改公建金收据的,每辆次扣10分。
102. 无运输管理费收据的,每辆次扣10分。
103. 伪造运输管理费收据的,每辆次扣10分。
104. 涂改运输管理费收据的,每辆次扣10分。
105. 企业不按时缴纳公路规费的,每次扣15分。
106. 不按时纳税的,每次扣10分。
107. 逃税的,每次扣15分。
(五)信用表彰 政府表彰情况 加分100分,加满为止 108. 被省运管局评为先进企业,每次加10分。
109. 被省交通厅评为先进企业,每次加10分。
110. 被省工商局评为先进企业,每次加10分。
111. 被交通部评为先进企业,每次加20分。
112. 企业有独立的安全职能部门,加10分。
113. 企业安全职能部门配备专职人员5人以上的,加10分。
114. 企业客运班车公车公营达到50%以上的,加5分,每增加10%,加10分。
115. 服务人员统一服装的,加10分。
116. 营运车辆统一标识和外观的,加10分。
117. 全部营运车辆安装GPS或行驶记录仪并有效应用的,加10分。
118. 其它省级政府表彰,每次加10分。
119. 其他中央国家机关表彰,每次加20分。
总得分
填表人: 填表单位: 填表时间:
注:企业职工是指正式职工.责任事故是指同等以上责任。市场信用扣分实行折扣制,50辆以下的按实计算,51-100辆的打9折,101-200辆的打8折,201-300辆的打7折,301辆-400辆的打6折,401-500辆的打5折,501辆以上的打4折;独立的安全职能部门还包括安全机务、运输安全、安全保卫等部门。
附件5-2
浙江省货运企业信用考核标准
企业名称: 代码: 得分:
项目 考评内容 标准分数1000分 序号 扣分标准 得分
(一)经营信用 企业通过虚假的资产置换搞假联合,以提升自己的资质等级; 100分,扣完为止 100 1. 通过虚假的资产置换搞假联合,每起扣50分。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中山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中山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中山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月八日



中山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下称“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为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各类紧急应对活动预先制定的方案。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发布、备案、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 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
  第五条 我市应急预案体系由市总体应急预案、市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镇区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6大类组成:
  (一)市总体应急预案由市政府制定;
  (二)市专项应急预案由市政府组织制定,其牵头单位由市政府应急办提出,报市政府同意;
  (三)部门应急预案由市有关部门制定;
  (四)镇区应急预案参照市有关做法制定;
  (五)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六)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由主办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属地镇政府(区办事处)指导下制定相关应急行动方案。
  第六条 市政府负责市总体应急预案、市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的监督和协调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具体负责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承担各镇区应急预案管理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其制定单位负责。
  第七条 各镇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分级指导的原则,督促指导本地区、本系统的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确保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第八条 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应急平台,提高应急预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数据库。

  第二章 应急预案编制

  第九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满足以下总体要求: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国家、省相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二)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业处置、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工作指导方针;
  (三)保持与上级和同级应急预案的紧密衔接,保持与相邻行政区域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
  (四)适应突发事件风险状况和具备的应急能力;
  (五)应对措施具体,操作性强;
  (六)内容完整,简洁规范;
  (七)通俗易懂,好记管用。
  第十条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或现场指挥机构、专家组等;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包括应急准备措施、预警分级指标、预警发布或解除的程序和预警响应措施等;
  (四)应急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
  (五)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等;
  (六)应急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通信保障、科技支撑等;
  (七)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追究;
  (八)附则,包括名词术语和预案解释等;
  (九)附件,包括工作流程图、相关单位通信录、应急资源情况一览表、标准化格式文本等。
  第十一条 应急预案编制应按照相应的预案编制框架或指南进行。
  市总体应急预案、市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编制框架由市政府应急办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镇区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由各自应急办提出,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由有关单位根据突发事件类型或重大活动性质组织制定。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应急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由各自向属地镇政府(区办事处)应急办提出,报镇政府(区办事处)批准后实施。
  第十二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根据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开展应急预案起草工作;组织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对起草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第十三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起草应急预案过程中,应当征求应急预案涉及的有关单位意见,有关单位要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建议。
  涉及限制公众自由的或与公众权利密切相关的,应以适当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第三章 应急预案审批

  第十四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核、审议、备案、报批和公布。
  第十五条 市总体应急预案经征求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和市应急管理专家意见后,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镇区总体应急预案经征求相关单位、专家意见后报同级政府审定。
  第十六条 专项应急预案须经同级政府应急办初审后,由同级政府应急办报同级政府审定。
  第十七条 市专项应急预案报市政府应急办初审时,应提交下列编制说明材料:
  (一)编制背景;
  (二)编制原则;
  (三)编制过程及主要内容等;
  (四)征求意见和对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五)对分歧意见的处理结果和依据;
  (六)应予以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部门应急预案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意见后,由预案制定单位按有关程序审议。
  第十九条 审议通过的市总体应急预案、市专项应急预案应报省政府、省有关单位备案。部门应急预案应报市政府应急办和省有关单位备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有关规定,确定应急预案密级。
  第二十一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向社会公布应急预案和简明操作手册。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应按照保密要求公布应急预案简本和简明操作手册。

  第四章 应急预案修订

  第二十二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按制定应急预案的程序及时修订应急预案。修订后的应急预案应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进行备案。
  各类应急预案原则上每三年至少修订一次。有关法律法规对应急预案修订周期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应急行动方案原则上每两年至少修订一次。
  第二十三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要建立应急预案评估制度,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应急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分析应急预案适用情况。
  鼓励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应急预案评估工作。
  第二十四条 应急预案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制定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职责调整;
  (三)相关单位或人员发生变化;
  (四)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修订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 有关单位对生效期间的应急预案,认为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告知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认真研究,及时反馈研究结果。
  第二十六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消除应急预案之间相互抵触、不衔接的情况。
  下级专项应急预案与上一级专项应急预案相互抵触、不衔接的,由上一级政府负责协调。
  同级专项应急预案之间、同级专项应急预案与部门应急预案之间相互抵触、不衔接的,由本级政府应急办负责协调;必要时,报请本级政府研究解决。
  同级部门应急预案之间相互抵触、不衔接的,由本级政府应急办负责协调。

  第五章 应急预案宣教培训和演练

  第二十七条 应急预案应列入应急知识宣教培训内容,其中涉及公众生命安全保障的部分应作为重点。
  第二十八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制作有关应急预案宣传普及材料,并向公众免费发放。
  第二十九条 各级政府应急办应制定有关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培训大纲,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开展应急预案相关培训。
  各镇区、各有关部门应将应急预案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考核内容,增强公务员应急责任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应急办负责组织编制应急预案演练指南,提出规范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与实施方法,指导相关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第三十一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制定应急演练规划并报本级政府应急办。适时组织有关单位开展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活动的桌面演练、专项演练和综合性演练。
  专项应急预案每年演练次数要占总数60%以上,由各级政府应急办负责统一协调安排;部门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原则上每两年至少演练一次。
  大型活动应急预案的制定单位应在活动举办之前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演练。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应急行动方案原则上应每两年至少演练一次。
  第三十二条 应急演练组织单位应开展演练评估工作,总结分析应急预案存在问题。
  市政府组织的综合性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应按规定报省政府。
  各镇区和市有关单位组织的综合性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应报市政府。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对人大行使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的构建思考

杨涛

关键词:人大 许可 强制措施 审判 反思 构建
摘 要:依据《代表法》的规定,司法机关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审判必须提请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许可。但是,由于法律对于人大行使许可权时审查的内容、审查的程序,对许可决定不服的救济途径等等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规定,因而在实践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认为,人大的许可权是一种有限审查权,因此,应当明确人大许可审查内容以程序性审查为主,以实体性审查、事务性审查为辅;完善人大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的具体操作流程及审查的期限;建立对人大许可决定不服的救济途径等。以此来构建我国人大行使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的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7月份,在全国检察机关“减假保”专项检查活动中,湖南省某市检察院立案查处了所辖某县级市看守所所长邓某和原所长罗某等人徇私舞弊暂予监外执行一案。经过严密侦查,检察机关完全掌握了邓某涉嫌犯罪的证据。由于邓某是该县级市人大代表,因此检察机关依法提请当地市人大常委会许可对邓某实行逮捕。但是,该县级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多数人投了反对票和弃权票,检察机关无奈之下,只好对邓某作了不起诉决定。1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2000年,在江苏省某县也发生了一起。该县人大代表、某局局长白某,因涉嫌受贿,被县检察院立案侦查。县检察院在侦查中,向该县人大常委会提请对白某实行逮捕的报告,但该县人大常委会认为不符合逮捕条件,决定不予许可。2
议员享有人身保护权,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我国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对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采取法律规定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被逮捕,受刑事审判、或者被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担任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犯罪嫌疑人因现行犯被拘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向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因为其他情形需要拘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许可。第九十三条又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担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犯罪嫌疑人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许可。
   对于检察机关提请许可对涉嫌犯罪的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一般都给予大力支持,并且只是在形式上审查检察机关的手续是否合法、完备。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大主席团组成人员及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代表意识增强,对于检察机关提请许可采取强制措施的请求更多地是从实体上严格地进行审查,一些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对检察机关的许可请求作出了不予许可的决定,这对于保护人大代表的合法权利,防止公权力的滥用,使人大代表们能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大代表的素质本身参差不齐,一些不法之徒更是利用各种手段混进人大队伍中来,利用这种特殊的人身保护权作“保护伞”。而目前少数人大主席团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法律素质并不高,也有个别人还存有私心,对少数确实涉嫌违法犯罪的代表不准予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或审判,这就不可避免放纵了犯罪,也给检察机关正常履行检察权带来损害。在这种背景下,引发了笔者对人大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的性质及该如何正当地行使这一权力进行思考。
           
二、代表人身保护权的特点、目的及人大许可权性质

人大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渊源于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保护权,正因为人大代表享有特殊的人身保护权,所以司法机关在启动对其的司法追究时,必须有特殊的保护机制。这一特殊的机制就是司法机关要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或审判时,必须得到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因此,探讨人大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的性质,就必须先追根溯源探讨人大代表人身保护权的目的与作用。
(一)人大代表人身保护权的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议员的人身保护权指议员非经议会批准不受逮捕或审判的豁免权利。这项特权确立初期主要是为了确保议员在参政议政时不受封建势力的干扰和迫害,后来主要是为确保议员不受无根据的司法干扰,专心致志地做好工作。有的国家规定,议员只是在议会开会前后和开会期间享有这一权利。如日本国宪法规定,“除法律规定外,两院议员不受逮捕,开会前被捕的议员,如其所属议院提出要求,必须在开会期间予以释放。”有的国家还规定,议员在议会闭会期间也享有这一特权,保护议员不会因其职责范围之外的民事、刑事罪行而受到起诉。如法国宪法规定,任何议员在议会开会期间,非经所属议院同意,不得因其犯有刑事罪或轻罪而加以追诉或逮捕,现行犯除外;在议会闭会期间,非经所属议院执行局同意,任何议员不得被逮捕,现行犯除外。据各国议会联盟对82个国家的统计,议员免于逮捕的豁免如下:全部豁免的有26个国家,除当场作案外全部豁免的有42个国家,民事案件豁免的有10个国家,不豁免的有4个国家。1
从我国《代表法》的规定来看,人大代表所享有的人身保护权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刑民事案件中都享有人身保护权,在刑事方面主要是指非经许可不被采取强制措施和不受审判,在民事方面主要是指非经许可不被采取强制措施;二是相对豁免,即被采取强制措施和接受审判的前提是要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并且现行犯被拘留除外,但是,对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被逮捕,受刑事审判、或者被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则只须立即报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即可;三是受人身保护的期限长,只要该代表还具有人大代表的资格,不管其行为发生在人大会议期间还是不在会议期间都受人身保护。
(二)人大代表人身保护权的目的
法律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享有批准和决定逮捕权,人民法院享有决定逮捕权和审判权,为什么又要专门规定人大代表享有特殊的人身保护权呢?笔者认为,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在于:
1. 保障人大的工作正常运行,不受非正常的司法因素干扰。其理由如下:
(1)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其工作能否正常运行,对国家、社会影响重大,是绝对不能瘫痪的。同时,人大是实行民主表决制度,这就必须要求人大会议必须有法定的代表人数,因而,为确保人大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一些并非重大的司法活动在人大会议期间必须作出相应的让步。所以许多国家规定,议员在“议会开会期间”及“出席各自议院会议期间和往返于各自议院途中”享有不受逮捕的特权。
(2)可以从我国现行立法体例的排列看出立法保障人大工作正常运行的意图。《代表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履行代表的职权,履行代表的义务,发挥代表作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是该法的宗旨与原则,当然也是该法第三十条(即关于强制措施、审判许可审查的规定)的原则。同时,从该法具体章节的安排上,第三十条是列在第四章“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之下。1这些都说明了立法规定人大代表享有人身保护权是为了保障人大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人大代表能正常执行代表职务。
2.是要保障人大代表正当行使权力,避免因监督政府和司法机关受到打击报复。
在我国,不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人民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政府和司法机关由人大选举产生。但是,尽管政府和司法机关是由人大选举产生,但是他们所享有的权力是由宪法与法律明确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并不能代替,为确保政府、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能在法治的轨道运行,就必须对政府、司法机关行使权力进行监督,而人大代表在行使这种监督权力时,必然会与政府、司法机关产生一定矛盾与冲突,人大代表“其职权的行使方式包括视察、立法、质询、罢免、选举等等,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可能会对某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罢免其职务等”2,政府与司法机关可能运用其掌握的公权力进行打击报复。因而,只有赋予人大代表人身保护权,才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和有效地监督政府、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但是,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保护权绝不是意味着其是特殊公民,可以利用这种人身保护权来进行违法犯罪。这是因为:
首先,人大代表如果确实进行违法犯罪而享有特殊保护权就有损于我国法律的平等性和统一性。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充分说明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特别是触犯了刑法都不能逃脱制裁。
其次,人大代表本身也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受人民监督。因此,人大代表违背了其职责,触犯了人民意志体现的法律,当然应当对其进行罢免,也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
因此,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保护权绝不是庇护其进行违法犯罪的特权,如果人大代表确实涉嫌违法犯罪,而且不存在政府机关、司法机关打击报复的情形,也不妨碍人大会议的正常进行,人大代表并不享有法外特权。
(三)人大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的性质
关于人大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主要审查什么内容,这种许可权力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大只应进行程序性审查,即只是审查司法机关对该代表采取的强制措施或审判程序上是否合法,“人大对于提请逮捕人大代表案件的审查只能是形式上的审查,即审查司法机关提请逮捕的理由是否符合法律、诉讼程序是否合法,而不能从实质上审查该代表是否构成犯罪。”1因为对代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司法审判权范畴,应当由审判机关来决定;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大应当进行实体性审查,即应当审查该代表是否真正涉嫌犯罪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理由是“如果人大不审查实体性内容,对司法机关提请的实体上不符合条件的案件也予许可,甚至造成错案,也是一种明显的失职”、“不审查实体性内容,只能听命于它的监督对象,那么就达不到有效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目的。”2
笔者认为,上述二种观点都不全面。人大许可权性质应当是一种有限审查权,这种有限审查的内容应以审查程序是否合法为主,兼有审查实体上是否合法以及是否不利于人大工作开展的事务性审查。其理由是:
首先,如果人大只进行程序性审查,就很难避免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人大代表进行打击报复的情况,也可能因此影响人大会议的正常进行。
其次,如果完全实行实体性审查,从理论上讲,人大行使立法权、选举罢免权、监督权等权力,但并不享有检察权和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实体性审查,与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产生冲突;从司法实践上看,认定代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要遵循严格的庭审程序进行举证,要听取控辩双方的理由,要由专业的法官依照法律加以认定,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并没有这么一个严格中立的听审程序,其组成人员也不具备法官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和经验,因而并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人大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的审查,必须要紧紧围绕着司法机关提请要求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是否存在干扰人大代表正常行使职权、是否存在打击报复等情形,以及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审判后是否会妨碍人大会议的正常运行而展开。在这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审查,分别审查程序是否合法或审查实体是否合法。

三、构建人大行使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思考

(一)人大行使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行的法律对人大如何行使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规定,学理上对这种权力如何正确的行使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因而,在实践中,人大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对司法机关提请要求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审判的具体操作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人大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对人大代表涉案是进行程序性审查(即只是审查司法机关对该代表采取的强制措施或审判的程序上是否合法),还是进行实体审查(即审查该代表是否真正触犯法律涉嫌犯罪或有其他违法行为),抑或是其他形式的审查,各地做法不一,影响了法律的统一实施。当前,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些政府、司法机关的官员兼任人大代表,他们涉嫌职务犯罪,但往往利用其职务的便利,影响人大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而后者也是往往在只听一面之词的情况下,作出不予许可采取强制措施的决定,给检察机关打击职务犯罪带来障碍。
其次,法律没有规定人大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具体操作流程及审查的期限,使各地操作方法不一,一些地方案件还因此超期审理。“本级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三个月、一年、三年作出决定都不违法,而刑事诉讼法对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办案都有严格的时限规定,超过时限的就是错案。”1在这种情形下,必须影响到司法机关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和保障当事人的权利。
再次,对于本级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作出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法律也缺乏救济途径。比如,检察机关认为本级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不正确,能否要求复议?人大代表认为本级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作出许可的决定不正确的,能否要求复议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首先与法律规定不完善有关系。对于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采取及审判的进行,《刑事诉讼法》对其行使的机关、权限、时限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还专门制订了详细的司法解释。而对于同样重要的人大如何行使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法律却没有对相关权限、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实施细则,因而造成实践中无法可依。其次,这些问题还跟一些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认识上出现偏差有关。一些委员、代表认为人大是权力机关,当然有权行使一切国家权力,因而,他们当然认为应当有权对任何涉及人大代表的案件进行实体审查;同时,一些委员、人大代表也缺乏被监督和程序意识,认为人大作出的决定应当是终局决定,不能再提请复议、申请救济,人大进行许可审查可以不受相关程序的约束。
(二)人大行使许可采取强制措施、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具体构建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